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进民生工作的意见-欧洲杯网络平台
字号:
六政〔2017〕6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扎实推进今后五年(2017-2021年)全市民生工作,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进民生工作的意见》(皖政〔2017〕58号)精神,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十次党代会、四次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坚持民生为本,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建设幸福六安。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目标引领、统筹发展。切实把兜住底线、扶持发展、共享福利的目标和要求贯穿到民生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注重目标性、操作性和步骤性相统一,引导合理预期,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2.坚持聚焦短板、精准突破。突出问题导向,找准民生领域绝对短板、相对短板和急迫短板,分清轻重缓急,精准发力突破,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平衡性。
3.坚持改革创新、因地制宜。按照顶层设计的要求,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区域特点,着力在民生工作建设和管理长效机制上求创新,不断推动民生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4.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享。强化各级政府改善民生的主体责任,在加大财政民生投入的基础上,引导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突出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形成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民生工作格局。
(三)主要目标。到2021年,就业创业、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安全更有保障,基础设施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更加宜居,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在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
二、主要任务
(四)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深化就业创业“四进四扶”工作机制,每年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实施“就业新起点”计划,每年开发2200个公益性岗位(其中市直每年开发300个公益性岗位)。积极推进和落实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每年培训退役士兵1000名。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每年开发1250个就业见习岗位(其中市直每年开发190个就业见习岗位)。贯彻落实技工大省建设,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完善技能人才使用、引进和激励机制,实施新技工系统培养计划,到2021年技工院校学制教育规模达8000人。开展技能脱贫培训达9000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6万人。
到2021年,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劳动者素质和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升;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0%以上。
(五)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举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30所左右。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规划项目443个;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周转宿舍建设(二期)规划项目248个;普通高中建设攻坚计划规划项目16所学校40个项目,加强普通高中内涵建设,制定并落实高中阶段普及攻坚计划,改善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支持市级高校建设一批紧密对接产业的高职专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成5所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20个中等职业教育省级示范“专业 实训基地”。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幼儿资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免学杂费、中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普通高校奖助学金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贴息,年均资助140万人次学生就学。实施年均600名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市级培训骨干教师3000人。
到2021年,全面普及基本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基本实现职普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形成更加灵活、开放、多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六)推进健康六安建设。按照“医保、医药、医疗”联动的要求,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和人均预期寿命。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着力打造区域医疗中心,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实施贫困地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卫生领域建设项目173个,包括健康扶贫建设工程储备项目147个;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储备项目6个;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储备项目6个;重大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储备项目7个;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储备项目6个;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工程储备项目1个。加强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工作,加强卫生应急能力体系建设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和卫生人才培养。落实社会办医政策,发展现代医药、中医药、医养结合等健康产业。建立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及管理工作奖补机制,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加强对农民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普及农民科学健康生活知识,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到2021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形成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主要卫生资源和健康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3张、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05人、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市、县、乡级妇幼保健计生服务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3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9‰和18/100000以下。
(七)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社会保障全覆盖工程,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和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开展养老需求评估,将养老服务资源向居家社区服务倾斜,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社会救助政策之间、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推进社会救助资金资源统筹,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全面落实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医疗保障政策。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各类棚户区、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建立社居委、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的物业管理工作机制。
到2021年,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稳定在75%左右;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4万人、27.5万人和19.92万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不少于45张;建成制度完善、相互衔接、托底有力、运行高效的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体系;完善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政府兜底“四位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完成69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77666户棚户区改造任务、327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中低收入人群基本住房问题逐步解决;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八)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促进提档升级,统筹建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快六安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扶设施、扶人才、扶活动、扶产业和加强组织保障“四扶一加强”行动计划。支持全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实施科普为民惠民行动,深化“三馆一院联盟”、县域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推进农家书屋提质增效,提高农村电影放映质量,推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加快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等方式,参与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推进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和体育生态公园规划建设,推广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形成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
到2021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特色明显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除外),流动文化设备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全面加强,惠及全市人民;形成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文化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文明素养显著提高。
(九)编好织牢公共安全网。创新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进一步提高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效率。健全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和网络,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和水平。保障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监管,强化检测和认证追溯等技术支撑,完成400套农产品快检系统建设和77个食品安全检验室建设,开展“三品一标”生产主体培育。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监管整治和民爆物品管理。全面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和责任体系,强化风险管控、科技保障、应急救援和宣传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铸安”行动。
到2021年,平安六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维护公共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稳定在95%以上;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食品药品和农产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监管能力显著提高;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基本成熟,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产安全等事故总量保持下降态势,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十)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开展农村集镇规划和美丽乡村居民点规划。加强公路、河道等基础设施两侧用地控制,逐步消除农民建房侵占公路用地、河床等现象。乡镇街道的集市和菜市场要规划专门的场地,避免骑路集的现象。按照“一规四补”要求,完成杭埠河治理等主要支流工程以及张家店河防洪治理工程等28条中小河流治理,完成除险加固426座小型病险水库。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着力解决农田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问题。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建档立卡的442个贫困村通自来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经济融合和共享发展,积极培育和推进一批基于产业生态人文优势的特色小镇。全面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任务,实施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促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持续发展。继续推进县道“四个一”工程。在舒城县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础上,新增金安区、裕安区所有乡镇通达公交车,同步开通六安主城区至叶集区公交线路。积极支持舒城县、叶集区开展“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工作。购置新能源公交车530台,建设公交枢纽站15个、首末站18个、候车亭303个、招呼站474个、充电桩176个及信息化配套设施,建立方便快捷的客运出行网络。
到2021年,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城乡基础设施体系;重要支流防洪标准总体达到20年一遇以上,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能有效应对20-30年一遇降雨;城镇(园区)排涝标准达到20-30年一遇,农田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5%左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明显优化,养护全面加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aaaa级以上的县达到60%以上,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100%。
(十一)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全面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工业源、农业源、移动源、城市面源等综合治理,全面淘汰燃煤小锅炉和黄标车、老旧车,推进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强化建筑扬尘、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等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实施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全市每百万亩农作物种植面积秸秆禁烧火点控制在8个以下。秸杆还田3000万亩以上(每年600万亩以上),大中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5处,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点30个,生物质户用气化炉3000台。积极推进生物质电厂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开展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全面完成县区、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问题整治,加快推进备用水源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开展佛子岭水库等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厂)。全面摸清掌握土壤环境质量,强化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风险管理;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面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精准施肥技术;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制机制,完善垃圾收运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造林绿化攻坚、森林质量提升、绿色产业富民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完善减灾控灾和监测预警体系。积极推动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和综合治理工作。鼓励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等关键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到2021年,空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防治,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稳步提升;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提高到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全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0%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大别山水库群水质保持优良,县级以上集中式水源地饮用水质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推进舒城、霍邱、金寨、霍山、叶集、裕安与秸秆电厂签订秸秆综合利用协议,年秸秆利用量不低于燃料总量的30%;完成人工造林30万亩,封山育林18.5万亩,退化林修复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完成森林抚育600万亩,年均增加森林蓄积量90万立方米,森林总蓄积量达到3350万立方米;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争取林业总产值达600亿元,山区农民林业综合性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对84家矿山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改善生态环境科技项目8项以上。
(十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切实做好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按照扶贫对象和需求、脱贫时限、扶贫措施、脱贫责任四项清单要求落实落细各项工作。建立督查巡查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建立防范返贫机制,加强跟踪问效,强化帮扶服务,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强化责任落实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认真组织实施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智力扶贫、健康脱贫、社保兜底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和贫困户危房改造、金融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社会扶贫十大工程向纵深推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加强考核工作,建立和完善脱贫攻坚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
到2020年,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三、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民生工作推进机制,根据五年总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要点,确保到2021年如期实现目标。各县区政府要强化民生工作主体责任,一项一项抓好惠民政策落实。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加强统筹推进和业务指导。
(十四)统筹资金资源。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盘活存量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带动作用,整合目标接近、方向类同、管理方式相近的资金资源投入民生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筹资机制。
(十五)鼓励多元参与。进一步厘清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对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民生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交由社会力量承接。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营、ppp等方式,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养老、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十六)突出项目抓手。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加强项目谋划,做好项目储备,强化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突出重点民生工程品牌效应,以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推进解决民生问题。
(十七)强化问效问责。建立健全“月通报、月排名、月督办”的工作序时调度机制,确保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各县(区)政府、各部门重点民生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市综合考核内容,对民生工作突出的县区和部门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同时,充分发挥问责作用,对工作推进缓慢、任务落实不力等情况,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十八)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作用,建立立体化、多层次、广覆盖的民生宣传平台。加强民生政务公开,增强舆情意识,注重舆论引导,回应群众关切,最大限度凝聚推动民生建设加快发展的合力。
附件:部门重点任务分工
2017年10月11日
附件
部门重点任务分工
序号 |
工作任务 |
负责单位 |
时限要求 |
1 |
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
牵头部门:市人社局 配合部门: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农委等 |
持续推进 |
2 |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牵头部门:市教育局 配合部门: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 |
持续推进 |
3 |
推进健康六安建设 |
牵头部门:市卫计委 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食药监局等 |
持续推进 |
4 |
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牵头部门:市人社局 配合部门: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住建委等 |
持续推进 |
5 |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牵头部门:市文广新局 配合部门:市科协等 |
持续推进 |
6 |
编好织牢公共安全网 |
牵头部门:市公安局 配合部门:市司法局、市安监局、市农委、市食药监局、市民政局等 |
持续推进 |
7 |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
牵头部门:市水利局 配合部门:市住建委、市交通局、市发改委等 |
持续推进 |
8 |
推动生态环境改善 |
牵头部门:市环保局 配合部门:市农委、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住建委、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国土局等 |
持续推进 |
9 |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牵头部门:市扶贫办 配合部门: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
到2020年底完成 |